【相關感想】讓性別只是定義──失控的跨性別討論,跨過的是「性別」還是「女性」?(免術換證)

以下是某個噗浪使用者的感想,已得到原噗主授權轉載。



最近的時事,我有很強烈的立場,在噗浪好像是順風,但我知道這在世界上,甚至朋友之間或許算是逆風的,所以一面懷著焦慮不安和自我苛責的心情想記錄一些零碎的想法,沒有想要說服誰或吵架,也就只是個沒有讀書、外文能力不好的一般民眾,但如果覺得這些想法有偏頗之處,也很歡迎私下跟我聊聊。

其實最開始接觸到這個話題,是幾年前羅琳被罵歧視的時候。當時我沒參加討論,因為我看不懂羅琳說了什麼需要被罵的事。

在我的理解中她是說,不知道之後要怎麼稱呼生理性別女性,陰道人、子宮人?以前是有其他名詞可以稱呼的對吧?(也就是「女人」。)我的理解並不是羅琳發明子宮人這樣的名詞,而是她注意到這些名詞的出現,認為要在各領域、運動、公共空間甚至是醫學上將跨女完全視為女性,會壓縮到原本女性的空間和權益。

而我也是站在這一邊的。


最近一直在想一個樸素的疑問,如果沒有考慮手術也沒有性別不安、沒有厭惡自己的器官,甚至還要用生理男性的器官傳宗接代,那麼想要成為「女性」,是什麼樣的「女性」呢?如果是想要打扮成現今大眾普遍認知中女性的樣子,為什麼不是推廣多元性別氣質和多元友善空間,推廣男性也可以女裝化妝漂亮可愛,為什麼不是推廣大眾去認知,世上有著不屬於男也不屬於女的性別存在,而是要使用女性的定義和空間呢?就算把女性貶成月經人,也不能否定跨女不是月經人的事實啊……

如果要保持原生器官(先不討論因為經濟或健康因素無法手術)和生理特徵,有什麼是原生性別沒有也爭取不到,只是身分證定義成女性就可以擁有的呢?

我也認為打破既定的性別框架是很好的。我認知的女性,本來就是各色各樣,不一定穿裙子留長髮,不一定讀理組或文組,也不一定喜歡男生或女生,也不一定要化妝纖細漂亮,除了醫學上被用來定義性別的、大部分女性擁有的染色體和生理構造外,並沒有什麼其他共通的定義。要說有的話,或許就是在同一個文化圈內,共享相似的成長記憶,並且被這些歷程所塑造為女性的吧。

所以更加疑惑,如果維持著男性的生理構造,只是更換身分證的定義,那麼是想當哪種女性呢……太肥太醜被貶低的女性嗎?被教育坐著的時候不可以腿太開的女性?學歷不能太高,否則是豬不肥肥到狗的女性嗎?負責做家事、出錢供養哥哥弟弟的女性嗎?被騷擾還不能太敏感開不起玩笑的女性嗎?還是在職場上有玻璃天花板的女性、婚後要以夫家為重的女性、墮胎需要先生同意的女性?

在男性群體裡感到不安,想要待在純生理女性的空間,那是何種不安?對陽剛特質的不安?為什麼不是推廣男性不一定要陽剛呢?為什麼不是推動任何性別都能用的友善宿舍和廁所,而且維護讓想待在這種空間的人都不會受到傷害的權益?

就算是順性別,也有很多人為性別特質和身體特徵所苦。我理解跨性別有獨特的生命經驗和苦難,但這種經驗和苦難,與女性從小的生命經驗和苦難往往並不重合。沒有誰比較痛苦或誰比較高貴,但是如果要緩解一個族群的痛苦,是要讓另一個族群承擔風險,那其中又有更明確的價值判斷了。

我每次看到那篇在講英國監獄跨女性侵女性的犯罪數據勘誤文都想,這怎麼可以拿來當成免術換證不會對女性造成傷害的反駁呢?就算無法得知真實數據,難道跨女囚犯性侵同室女囚的事就不存在嗎?英國現在不是也因此在推動設立跨性別監獄、不是也重新注意到單一性別廁所存在的必要了嗎?

我也一直在想,到底是哪一方執著於兩種性別?為什麼不是分成四個性別,而是執著於跨男即男、跨女即女?難道把女性的定義擴大成女和跨女,生理女性失去了原本的定義,在醫療上造成問題,就是自由平等了嗎?(跨男亦同)。生理女會想維持女性專屬空間和分組,是因為生理上有很悲哀但難以逾越的障礙啊。

我也時常希望全人類只有一種性別,或者無論男女的力量肌肉骨骼密度,甚至生殖功能都是一樣的,強弱只靠個體差異和後天的鍛鍊來顯現,這樣的話,要自由變更性別認同當然完全沒問題啊。

如果真的是噗浪這些人的擔憂毫無道理,那為什麼這麼多進步的運動者、進步的女權人士、醫療從業者、身邊有跨性別好友的人,都沒有人能提出看起來像配套的說法?就算只是講講幹話展望未來(?)可以朝這方向改變的提案,甚至溝通的意圖都沒有,我看到的都只是……你們這樣是歧視、你們的恐懼毫無理由、你們讀的書不夠多、你們看錯誤的數據、你們的意見很小眾、你們傷害受苦的人。

一個路人如我來看,至少在宿舍廁所這類空間上,友善宿舍和友善廁所是可行的,之前的長庚女宿案,校方也有提出讓當事學生住友善宿舍的辦法,友善宿舍記得報導有說其他女同學是同意的,也就是說住的並非全部都是跨性別同學,也因此不是隔離,這樣就是配套……然而不被接受。對於降低犯罪門檻這件事,我唯一看到的支持方也只是說:這不該是由跨性別者來負的責任。

我其實也很想被說服噗浪目前反對免術換證的生理女性只是小眾、這些恐懼擔憂都沒道理,也很想聽聽支持方在意識到女性權益後的看法,是否這些擔憂是可以被接住的,但目前還是找不到的。

我的生活圈很小很封閉,也相對很安全。與其說我怕自己會遇到危險,不如說我感受到,現在的跨權走向,是在否定以往我們爭取的多元性別、尊重個人差異的論述。或者說,我們一面正視性別不只男女兩種,而是更加複雜多樣,卻同時又試圖把這麼多種多樣的性別塞進兩種性別的框架裡。

舉例來說,看過一位跨性別者的FB說,禁止跨女參加女子組的運動競賽是不應該的,就算是同一生理性別,個體差異還是存在,例如菲爾普斯的天生身體能力贏其他游泳選手一大截,但他也沒有被禁止參賽,為什麼跨女要被禁止參加生理女性的比賽呢?

我不能接受的是跨權正在重新定義性別,但卻不是讓更多的性別被看到被接受,而是把原本的二元性別更換一種定義,然而性別的框架仍然存在,卻甚至失去了原本的保護作用。

以體育比賽為例,用上面跨性別者的說法,月經人就是要認清,自己在女性這個性別底下是屬於劣勢種,跨女之於生理女性,就像菲爾普斯之於其他游泳選手,就只是天生比較優秀一點而已。

我很喜歡ABO的一點就是,第二性別到了青春期才分化,因此分化為O的男性能夠清楚地經歷,原本被當成一個「人」來養成,分化後卻一夕之間淪為性的對象、可以輕易被侵犯被搶奪、被賦予生殖的期待,這樣劇烈的墜落過程,以及所呈現的荒謬。

然而現實比小說更荒謬,現實中的女性一直以來被社會塑造成第二性,被父權馴養、習得忍讓、溫柔,要大剌剌不能過度敏感開不起玩笑、要經得起羞辱,要認知到世界的暴力和惡意,懂得保護自己卻又不能過度防備……而現在新的認知是,這個性別的定義擴大了,原本爭取來的一點保護卻縮小了,台面上,原本被視為女性來養成的生命,再次被定義時,僅剩下生殖的象徵。

有人說這有點像是PTT女版或女性性版被大量夾起來的小妹入侵,女性默默離開、轉移到其他空間的情況。我想到的是現實中女性可能沒有地方逃,想到的是一部份「優勢的女性」代表了女性,另一部份的「子宮」則承擔生育的責任,這是另一本我很喜歡、最近也在國外被跨權運動者焚燒的作者寫的故事……《使女的故事》。


(中間引用資料省略)


因為在學識和想像上的侷限,本來打算不再繼續討論這個議題了,但這幾天看了一些文章,果然還是有一些想繼續補充的部分。

翻到當年羅琳起爭議時河道一位大大的說法。大致的意思是:「羅琳在維護自己的性別的權益同時,也顯示出她心中並不把某個族群當成自己的群體。」

我很認同這句話,也很能理解羅琳被批評的理由。但這正是比起誰用廁所,我更想討論的問題本質。因為我也不覺得跨性別者屬於女性。我認為這兩個族群不應該用一個群體來概括。

這樣講可能真的就是很歧視很傷人的,但是怎麼說呢……就像朋友說的「指出區別」不一定是負面的,我無意要否定跨性別者的痛苦和努力,我也看了河道一些支持方比較溫情、從個人或朋友經驗出發的文字,閱讀時也充滿愧疚和自責的情緒。但我的想法仍然比較傾向,我們要建構一個所有性別(而不是兩種性別)都能舒適生存的環境,無論外觀上做了手術去接近某一種性別的外觀和生理特徵、或者不做手術但是打扮上展現自己喜歡的樣貌、展現出各種性別氣質……都不會被覺得奇怪,都可以被接受,甚至推動第三性或第四性的立法,性別可以被當成星座血型一樣來平等看待,而不是把一切多元塞進兩個性別內,定義變得很多元,但池子拓展的速度不如預期的快,在生理條件上有一個群體就是特別容易受制度所害。

這樣為什麼不可以呢?為什麼一定要被納入一個原本定義上就真的不符合的群體,為什麼不是尋求一個更大的共同點來包容所有人,而是要勉強原本有保護作用的分類去適應一些人、卻也同時因此壓縮一些人呢?

如果說需要增加第三、第四種性別,世界上很多現有制度會大混亂,成本過高,像是同婚立專法比起直接納民法更繁瑣耗成本一樣,那這之中應該也還有很多細緻討論的空間,而不是非黑即白。像是廁所和宿舍、一般職場和運動競賽、食衣住行和醫療場所規範的性別定義或許就可以有所不同。而現在推行的方向,還有歐美已經在走的路上,並沒有看到這麼細緻的思慮和保護。

我看了一位在性別議題上相當有話語權的作者的文章,以及轉貼這篇文章的,我很喜歡的創作者對此的看法。我困惑的還是這一切其實不應該聚焦在廁所誰來使用,還有廁所被入侵的恐懼。並不是女性的恐懼不重要,但更根本的在於,擴大性別的定義,把跨性別納入二元性別,並不是在對抗父權社會舊日的規範,只是繞了一圈,卻仍然用舊有的規範去馴化更多人。

舉例而言,女同性戀原本掙脫了異性結合的規範,可以去喜歡女性(女生的身體),然而在擴大了女性的定義後,女同性戀喜歡的對象再也不能只限於生理女性,甚至這樣的規範,也容許有男性性器的個體強迫女同性戀接受自己,女同性戀則是在壓力下被迫去檢討、改變自己不接受女體以外身體的「歧視行為」,這難道不是重複舊日的馴化,陰道不能不接受陰莖……嗎?

運動賽事中,女性原本可以展現自己鍛鍊的成果、追求榮耀,和同樣生理性別的個體競爭,然而擴大女性的定義後,壓縮了原本可以獲取的榮耀,當獲取榮耀的成本增加、門檻加高,甚至幾乎不可能獲取,甚至有生命安危時,勢必也有更多生理女性退出運動比賽。

再舉一些例子,如果企業有雇用女性員工的配額,然而跨性別女性不需懷孕請產假,是否對雇主來說就更加有利,也不會違背原本性別配額的規範?

這樣的話並非女性在鬆動父權結構,而是父權結構下權力位置重新分配,過往是生理男(主體)治理、支配生理女(資源),在女性群體抬頭走出家庭後,女性群體納入了新的族群,然而用過往的標準來競爭衡量之下,女性是否又可能被趕離原本已經快要站穩的場所呢?


我知道這些擔憂可能其實都是稍遠的未來,也完全不是站在跨性別者當下困境的角度在想事情,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,是不壓縮到女性的空間,卻也能夠讓跨性別者舒適安全不被歧視的生活?直接取代總是比從無到有簡單我知道,但也想再強調這真的不只是漫無邊際的恐懼或刻板印象,這分明還牽涉到未來生理女性即將付出的代價。



註:「性別議題上相當有話語權的作者」的文章為此篇文章

留言

  1. 請問柚子旅人有打算在方格子和matters開專欄收集大家的文章嗎?謝謝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因為時間有限,我可能只會把自己看了有共鳴的噗蒐集在這個倉庫,沒有心力去經營多餘的專欄,抱歉。謝謝你的詢問。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

精選文章

嘴巴說沒有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嘛:整理現時各政黨對於免術換證相關政策的態度

默默「換」走台灣女性的安全空間:不知情下推動的免術換證

【翻譯】 一份揭露跨權遊說者策略的文件:沒有任何在暗影中作成的政策,可以在陽光下存活。

只為特定團體喉舌的世新性別變更法制化研究案

【翻譯】接受性別不安藥物和/或外科性別轉換治療,然後去除轉換的人們:一份對100名脫跨者的調查